古之帝王設有諫官,至宋朝後亡軼。期間之最為著名耳熟能詳者當推唐代的魏徵,但其後未有所能詳之人者,何也?諫者,言人所不敢言,察人所不察。對時是洞察徹底,又不為朋黨所誘;思緒有條理,著眼專為社稷不為私人。

然,所諫之事若見納,則必當被視為良諫;若反之,則往往不免招致殺生之禍。諫,明其意為力辯當前已成定見之事,勢必與多數人意見相左,是故諫者必非朋黨,且諫後不論成敗必為朋黨對手所臆。用現在的感覺去講就是

當一群人決定了一些事情,但這件事情是有所難為或者不合理的時候,因為多數人的決定而造成了少數了解其弊端的人也必須要跟著去做,那麼這時候會出現三種情形。

第一種是那就茫茫然然的跟著去做吧,反正是群體活動。這種人通常是身在朋黨中不得不為,有苦難言,他真正的意見不敢表露,但為了朋黨的和諧而一味的趨附迎合,畢竟他有離不開朋黨的諸多理由。


第二種是就說他不參加了但也不明說真正的理由,或說病痛或說有要是不便等等藉故推拖,然後離開從事這樣的活動,我認為或許較多數人會這樣選擇。

第三種則是提出問題力辯群雄,試圖的想要把大家都已決定的事情通盤推翻,因為他發現了箇中弊端他不得不發難。

如果照我上面分析的三種人,或許在我文章的引導之下,會覺得第三種人真正義之士,在古代或許可稱為一個好的諫官,通明事理。但放在現在的社會來講,這樣的人往往卻會被人排擠討厭,因為他不合群,意見總和人不同。縱使他講的話是有道理的,還是會被討厭,因為他否定了一群人所決定的事,便會被那一群人給排除在外,之後有事或許就再也不會找他。在古代或許就是死刑。

為什麼從古至今諫官的例子就只講魏徵?因為其他的都被殺光了。說真話固然好,但真話難聽阿。現代人都愛聽鬼話。說得越不露馬腳的鬼話人越愛。

因為就算你說了真話你是對的即時的救了某人一命也說不定,但也因為這難聽的真話而產生了芥蒂疙瘩,為什麼鄔先生在幫四爺胤禛奪得皇位後婉拒了即位的雍正帝的一切加官晉祿封賞,而選擇孤獨至老雲遊四海遠離京城?因為他知道,當初的四爺,當今的皇帝雍正和他之間說了太多真話,一旦主僕地位改變,所有的一切終將改變,他若是傻傻的接受了這一封賞,日後必像年羹堯,隆科多等大臣一般被雍正所殺。


心字頭上一把刀

至於我認為我自己是哪一種人?

忍就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非自願緩慢人生 的頭像
    非自願緩慢人生

    relopm隨散筆記

    非自願緩慢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