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即使再高明,一天也只看100~200個病人;但是生物科技研發成果為人類帶來的福祉將難以預估,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益明強調。

生物科技的前瞻性一點都不輸醫學!

醫學系解決的是病患身上的疾病,生物科技卻可以從基因的層面,預防疾病的發生。
2000年開始,人類基因體完成定序、複製動物的研究相繼傳出喜訊、加上生物科技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亮麗表現,以及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下,「生物科技」成為「當红炸子雞」,被視為下一波的產業明星,生物科技公司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

台灣政府也喊出「兩兆雙星」的口號,計畫5年內,要帶動生物技術產業1,500億元的投資,目標產值將達2,500億元,將生技產業的熱潮推向另一高峰。

任何產品、廣告、公司名稱、研究計畫…,只要與生物科技沾上邊,似乎就增添一圈光環,而這股熱潮也延燒到學術殿堂。

產業興起 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人才需求增加

產業的興起,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人才需求的增加,在這樣的趨勢下,各大專院校紛紛成立生命科學相關系所,生物科技成了近年來系所增加最多的領域。

從近年來,大學及研究所錄取的分數和排行榜來看,可以明顯感覺到生命科學相關科系的分數有凌駕傳統系所(如:動物系、植物系、生物系)的趨勢,無怪乎許多傳統科系紛紛改名,希望能吸引更優秀的學生加入,顯示老師與學生都意識到生物科技未來發展的潛力。

據了解,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的甄試入學,報考學生人數就高達一千多名;東華的生物技術研究所招生20名,推薦甄試人數竟高達兩百名。比起目前一般大學錄取率已達近八成,生物科技相關科系入學錄取率平均一成不到!

各大學積極設立生物科技系所,甚至於連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系所也積極爭取改名。

不少傳統系所在學校更改名稱後,身價立刻水漲船高,讓許多擁有悠久傳統的系所也紛紛進行更名的計畫。

系所紛紛更名 招攬優秀學生

擁有超過10年歷史的中興大學農業科技研究所,便更名為生物科技研究所、聞名遐邇的台大農化系也在調整組織後,更名為生化科技系;農學院也正式更名為『生物資源與農學院』;農工系改為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

此外,還有文化大學生命科學系(原生物學系)、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原生物學系)、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原畜產學系)、成大生命科學系(原生物學系)…等,都因應趨勢改名。

許多醫事技術、檢驗相關科系也改名為生物技術檢驗等名稱,例如:中國醫藥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檢驗學系。

成大醫事檢驗生物技術學系、陽明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以及慈濟大學醫事檢驗生物技術學系…等,希望吸引對生物技術和醫事檢驗有興趣的學生。

「許多學校都坦言,改名對於招生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中興大學生物科技所所長王國祥不諱言指出。

避免「選錯科系 入錯行」的遺憾

台大生化系系主任黃清真指出,有些科系是因應社會脈動而改名,但有些可能只是「新瓶裝舊酒」,他建議學生在選擇系所的時候,務必詢問或打聽清楚,免的到時候發生「選錯科系 入錯行」的遺憾。

北醫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系系主任楊沂淵就表示,醫學科技和和檢驗技術的突飛猛進,許多臨床檢驗的工作必須使用先進的分子診斷技術和生物資訊,因此,該系在課程的安排上做了許多的調整。

例如:在專業課程中除了安排傳統的醫學檢驗科目之外,還增加了分子生物學、臨床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檢驗試劑及分子檢驗等課程。希望學生能將先進的生物技術用在醫學、檢驗、診斷和治療上。

不過,增加了那麼多的系所,學生畢業後真的能學以致用、順利就業、找到出路?

生技系所數量暴增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8年時,國內生物科技相關系所只有39個,民國九十年時,增加為60個,截至94年為止,國內生技相關系所已經增加為118個(其中研究所有62個),不到幾年的時間增加了82個生技相關系所(其中約有58個是更改名稱)。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生技人才數量已經供過於求,人才需求過剩。

「國內生物科技科系所激增,但生技產業卻仍在萌芽階段,導致人才供過於求。」生醫推動小組主任陳啟祥表示。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孫智麗進一步分析,以需求面來看,若將生技公司、相關產業及研究機構所需的人才加起來,未來1年,國內生技人力需求人數為2,122人,1~3年內為3,170人,5年以後約為4000人。

從供給面來看,光是生物科技核心科系的碩、博士班畢業生,每年就有1,800人,5年後累計將近9,000人。若再加上醫學院、農學院等間接相關的周邊科系,生技人才的數量,將遠遠超過台灣生技產業的需求量。

生技畢業生何去何從?

「相對於國內生技產業的規模來說,量應該不成問題。不過,在經驗、國際化、與產業配合的方面,卻是明顯不足。」五鼎生技董事長沈燕士指出。

「如果國家花這麼多資源、經費培養了這麼多的生技人才,結果卻不能為產業所用、無法培育出產業界需要的人才,豈不是浪費國家的資源?」

我國大學聯考第三類組錄取人數,每年高達三萬人以上,相信很多人都對自己的前景感到憂慮,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生技人才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產業界的老闆卻又直呼聘不到合適的員工,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值得大家深思。

國內生技人才供過於求嗎?

有業者持反對的意見,認為並非國內生技人才供過於求,而是不符合產業要求的人才供過於求,倒是符合一般業者的看法。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指出,生技產業是屬於知識經濟型產業,而非製造導向的產業,因此,並沒有太多人才缺口。

高階生技人才明顯落後產業的需求

目前台灣生技產業最缺乏的是Leader,也就是具備生技產業實務經驗的領導人才或具有創新研發能力的人才。

北醫生醫材料所所長蘇慶華認為,國內目前在基礎的生技人才數量沒有問題,但高階生技人才卻非常缺乏,明顯落後產業的需求。

他不諱言地指出,國內訓練出來的博士班學生,有創意的不多、而且絕大多數都無法獨當一面地進行整合型研究計畫的執行。

賽亞基因總經理陳奕雄認為,台灣教育制度,過於注重單一科系菁英的培養,但是跨領域的通才,則非常缺乏、薄弱。

他舉例,在美國要找一名生技博士、卻懂得企業經營管理,或兼具有法律學位、曾經在律師事務所任職過的人才,並不困難。但是在台灣,即使是在國內知名的法律事務所裡,也沒幾個符合這樣要求的人才。

儘管國內生技人才有過剩之虞,但是具備跨領域專長的介面型人才,卻是目前亟需,卻相當缺乏的。

鼓勵學生學習第二專長

交通大學生物資訊所所長黃鎮剛鼓勵學生在生技這門整合學科之外,學習第二專長,不論是資訊、法律、財務、醫學或企業管理等,都是產業亟需的人才。

生物科技不只需要有生技背景的人才就可以了,必須得到各方面人才的參與和挹注,產業才有成型的機會。

中研院動物所吳金列指出,未來生技界要的是具備介面工程、介面科學的人才!」這些學科所組成的排列組合相當多元,切入點各有不同。

未來政府將加緊延攬國外優秀人才來台協助研究主題的規劃,並配合「教育人才任用條例」的修改,將學術研究界的能量釋放到產業裡。

李鍾熙表示,台灣應該善用國際相關資源,培訓所需人才,例如芬蘭政府長期以經費支持在幹細胞基礎研究頗負盛名的美國杜蘭大學,讓該校為其培養生技人才,這使得芬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展現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他建議政府應以交換學生、獎勵留學的方式,讓國內學界與國際間有所交流。
大學系所數量的增加,不必然代表質的提升!

日前,經建會也提出「推動菁英留學計畫,透過基金運作,鼓勵有志出國學子及博士生提供低利貸款,出國留學,選送國內成績優秀學生至國外留學。

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執行秘書吳金洌表示,「大學系所數量的增加,不必然代表質的提升!」。

國內廣設生技相關系所的同時,必須也注意到學生素質的提升,除了強化學生實驗操作的理論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以及研究的精神。

國內目前的生技人才有75~80%以上,來自於國內生物科技相關系所,因此這些大學相關系所,便成為國內培育生技人才最重要的搖籃,畢業生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未來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華聯生技總經理邱創汎表示,每個人都可以順著自己興趣走,不一定要搶搭生技直接相關的熱門科系,因為現在熱門的學科,難保幾年後不會過時。同時也要檢是自己是不適合唸生命科學?喜歡動手做實驗?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期許,成為自己後悔的決定。

生命科學相關系所畢業的學生其實路很寬廣,也非常多元,若要繼續升學,可以進修生物化學、微生物與免疫、遺傳、分子生物、基因醫學…等研究所,甚至出國深造,將來可以到學術、研究機構服務。

同時,也可以進修教育學程,從事教育工作;若希望到產業界醫療藥品、農業、食品、環境保護的工作。轉而往產業發展,從事生物科技產品的行銷、銷售,也是可以嘗試的路。

陽明大學生科系系主任范明基就表示,大學教育提供的是一個基礎、通才的教育,而非職業訓練所或介紹所,當然無法保證就業,我想這不是生技相關科的問題,而是所有科系都會面臨的問題。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些能力,將來到任何工作崗位或遭遇人生困境時,都能有條理地處理。至少知道遇到困難時,要到哪些地方找答案。



本文章引用自
http://mdnews.itri.org.tw/UserPages/Content.aspx?Id=20266073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非自願緩慢人生 的頭像
    非自願緩慢人生

    relopm隨散筆記

    非自願緩慢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